学生工作
学习园地

【文传大讲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记一场新闻学小伙伴们的福音讲座

2018年12月11日,下午三点,来自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的博士、硕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的张骋老师在我院第二教学楼A103做了一场主题为“漫谈传播伦理兼媒介素养”的精彩讲座,重点论述了新闻伦理追求的三个层次:从真实性到人文关怀。

讲座在我系新闻教研室主任豆欢欢老师幽默风趣地介绍与张骋老师“自嘲”式的自我介绍中来开帷幕。

郑波一开口,同学们便感受到了他的魅力。“一个记者,一个媒体人,他必须要最到这三点:一能说,二会看,三能长时间地说,长时间地看。”郑波简单谈了他的经验工作。他说媒体行业是不容易做的,大到新闻联播,小到手机直播,都是要达到“什么都得做,

张骋副教授娓娓而谈,他举了三个通俗易懂的案例来阐释讲座的核心内容:

第一——“什么是伦理学”

“伦理是什么?”他问道。

“你们也许答不上来,但大家都听说过‘乱伦’一词吧?”

在愉悦的氛围中,他借助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的“伦理学不是提出规范,而是论证规范”进行讲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地呈现:伦理学是对道德现象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作最普遍、最一般揭示和论证的哲学。

而提到了哲学,张老师也顺便讲到了他儿时读书的情景。他启蒙书籍便是哲学与艺术方面的书籍,从古希腊哲学起源开始,由此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此所谓“哲学是科学之母”。

第二,即第一个层次——“新闻的真实性”

张老师说道:“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传播者的道德底线,突破了这一底线,新闻传播事业就无法生存。”

在谈到主观性与客观性时,张老师用一张图的三种展现形式具体地告诉我们报道的主观性会如何影响事实的呈现。

中间的一张图是事实。一个士兵用枪抵住俘虏的脑袋,而另一个士兵则在给俘虏喂水喝。

该图两侧的图则是“被腰斩的事实”,分别只展现了“枪抵住俘虏”和“给俘虏喂水”两个事件。它们的主观性使受众无法看清了整个事件的原貌。

这样形象而具体的图片展示,更让我们深切感悟到新闻人对事件真实性的影响以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那么最后,第二个层次——“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

张老师首先解释了为什么要讲社会责任。

他说:“自由与责任是对立的。没有责任就没有自由。”毕竟新闻自由的绝对化会导致如上述“被腰斩的事实”那样损害受众的权益。所以新闻人之所以为新闻人,就必须肩负着社会责任。

他首先用西方的“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来深入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人们在金钱至上的环境下越来越需要“人文主义”的慰藉。然后,他再从作家余虹的文章《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里告诉我们,这种慰藉即人们需要的“神圣之爱”。

然后,张副教授进一步过渡到第三个层次——“新闻记者的人文关怀”。

新闻人在哗众取宠的同时也嘲笑着人文关怀,其表征是新闻人的工具理性泛滥无归,新闻消费主义日甚一日。而新闻也不仅仅只是“猎奇”与“娱乐”,还有“见证”和“立场”。比如灾难报道,新闻人就该以“给予一切受难者以人文关怀”为终极使命,这样,新闻才之所以成为新闻。

最后,到了提问互动环节。

台下的三名同学依次向张副教授提出了有关新闻伦理追求的问题,张副教授也耐心予以解答。最后何康老师也就“新媒体是否有伦理道德”提出疑问。张副教授最终告诉我们:新媒体伦理与伦理并无分隔。

张老师还对因为“继续在校学习还是出去就业”问题而徘徊不定的大三同学讲了有关考研的问题,并引用了作家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那段经典话语:“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来告诉我们获得选择的权利才是学习的最大受益。

时间飞快,两小时的讲座转瞬即逝,张副教授身影匆匆,但他亦庄亦谐的话语实是让人如沐春风、受益匪浅。